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清明赏画:《清明上河图》里的市井情趣
时间:2018/4/3 9:50:57

【编者按】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每年这个时候,总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许多与清明有关的古代文化故事,这些与人有关的故事,阐述了古代清明节浓郁的市井风俗,或展示了作者在特定时期的生活心境,比如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和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寒食帖》,莫不如此。

《清明上河图》在问世后的800多年里,一直是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尽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经历。

清明赏画:

《清明上河图》里的市井情趣

成都清明有“放水”庆典

都江堰放水节

清明时节,书画界的经典之作《清明上河图》是必赏的经典。或者说,一到清明节,人们总会想起这幅洋溢着浓郁古代市井生活的全景图。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长卷《清明上河图》,被公认为稀世神品,其真迹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每次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参观者均络绎不绝,像画卷上北宋汴河两岸的人潮一样拥挤。

传世的《清明上河图》为绢本,长约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开封汴河沿岸的社会生活风貌。

《清明上河图》在问世的800多年里,一直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尽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的故事。

不仅如此,该画也成为历代画家争相临摹的对象。仅仅是*各大博物馆中收藏的,称得上是文物珍品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之多。这些临摹之作虽然都以清明上河同样的题材做母本,但每个时代的画家都会添加上自己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和特征。

跌宕:五入宫廷,四次被盗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局部之婚嫁情景

北宋宫廷*先收藏了这幅画,还被宋徽宗赵佶视为神品。据考证,该图前面应当还有一段,描绘的是远郊的山,并且还有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五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

靖康之祸时,该画流落民间,为金朝监御府书画官张著所得。元灭金后,此画第二次进入皇宫。元顺帝至正年间,宫中有个姓裴的装裱匠挖空心思,用临摹赝品将真本换出,暗中高价卖给某真定太守。后又辗转易手。

那之后,此画到了明朝奸相严嵩手中。据严嵩败后查抄他家财产登记账中,确有此画,在明朝隆庆时收入宫廷。明穆宗不喜欢字画,成国公朱希忠趁机奏请将《清明上河图》赏赐给他,皇帝便让人估成高价,抵其俸禄。但这时名画却不翼而飞。不久,宫中传说一个小太监得知《清明上河图》值钱,便将画盗走,他出宫时遇见管画人,仓皇之中将画藏到阴沟里,正值阴雨连绵,三天后来取,画已腐烂。*终此事不了了之。

人们到后来才知此画落入秉笔太监、东厂首领冯保之手。名画“毁尸灭迹”的传说,不过是他一手策划的。那么,太监冯保是如何得到这幅珍品的呢?如果是得自皇帝赏赐,冯保一定会大加宣扬,然而冯保对此一字不提。不少专家们的看法是,冯保获得此画并题跋,一定是来自于他的盗窃。

二百多年后,这幅《清明上河图》上再次出现题跋,从题跋可知,此画相继为陆费墀、毕沅所得。清廷早就对它垂涎欲滴,据说毕家因此家破人亡,《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入皇宫。1911年,清王朝灭亡,但溥仪仍留住宫中。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重要文物偷运出宫,《清明上河图》即在其中。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前夕,溥仪携大量珍宝至通化,准备乘机亡命日本。飞机还未起飞,就被苏联军队俘获,国宝交回中国政府。1951年初,刚成立不久的东北博物馆开始着手整理鉴定解放战争中留下的文化遗产,杨仁恺此时正好在东北文化部工作。

杨仁恺后来撰文说:“当时我到那儿一看,发现工作人员在初步整理的时候,把画得很工细的明朝苏州《清明上河图》的片子选了出来,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却被放在旁边,没有被选上。”当杨仁恺无意间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眼前为之一亮。

他依据画的编年、技法及人物形象判定出真迹,看到真迹时,杨仁恺也很激动。“当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真没想到,此生我还能看到它的原作!”毕竟,从北宋“靖康之乱”算起,《清明上河图》已经“隐迹”了八百年了。

问世之后,《清明上河图》的经历跌宕起伏,更让人费解的是,其作者张择端的身世也扑朔迷离,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资料只有85个字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上金代人张著的跋文。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写实:市井百态民俗万象

《清明上河图》有“中华*长卷”之称,它不但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时期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它非常真实,很多画面上的形象都可以在历史文献上找到佐证。

这幅画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可以说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佳图解,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柳树低垂。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为紧凑、*为热闹的场面。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

其开卷就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从宁静的郊外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的繁胜景象,处处引人入胜。一条原始的小河从苍茫的历史中自远而近流了过来,流向了卷首的画外,给人于想象的张力;一架高低不平的木桥与稀疏的岸树,点缀出郊野的风光,也铺展出了长卷的中轴线……

这幅长5.28米,高24.8厘米的画卷上,张择端共画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684个。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跃然纸上。人物虽小不及寸,动作表情却皆曲尽人意,刻画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大到浩荡的河流,雄伟的城楼,小到市招上的文字,舟车上的人物,都能真实自然和谐统一地交织在一起。

画卷中的一切都使观者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而。

画面上,从郊外的小路上走来一行人,似乎刚刚扫墓踏青归来,正用新鲜的杨柳纸条装饰车娇,正反映出“插柳”这一北宋清明特有的风俗。插柳的习俗,反映出清明节有两个含义,一是纪念先人,而是迎接春天。

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但是,清明不仅是指导农耕的节气,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清明上河图》的市井风貌,恰恰表现出这一特点。画面上,人们饮酒聚餐的场景随处可见。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坐轿的,赶车的骑马的,提篮的,挑担的,进城和出城的人流交汇在街道上,忙忙碌碌,热热闹闹。而远处,农家人正在田垄菜地里劳作,趁着清明的季节,播种下丰收的种子。

丰富:摹本众多风俗流变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局部)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描述都市繁华和清明风光的名画,名气很大,也成为历代画家争相临摹的对象。仅仅是*各大博物馆中收藏的,称得上是文物珍品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之多。

在由北京故宫研究人员参与编纂的《清明上河图:珍藏版》一书中,列出了如下清单:中国大陆有十件、中国台湾有十件、日本有十一件、美国有六件、欧洲有六件,其他去向不明的五件。

中国历代至少出现上百个《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虽然都以清明上河同样的题材做母本,但每个时代的画家都会添加上自己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和特征。通过对比就会发现,不同朝代清明节也有着不同的风俗。

这些摹本中,*著名的是明代仇英画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作比张择端的原本长近一倍,是仿本中的精品。仇英所绘《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明代苏州城清明节繁华,场面热闹,画作上的人物,有两千人之多。

张择端版原作中,轿子上的柳枝反映出北宋清明节的插柳风俗。而在仇英笔下,用红绸装饰的轿子,显得喜气洋洋,就好像是娶亲结婚的轿子,难道明代时,中国人在清明节也结婚吗?原来,仇英画的是江南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就是民间说的——“厚人薄鬼”。据明代《陶庵梦忆》记载,前去扫墓的男女,均穿着盛装艳服,乘坐装饰华丽的船只,一路上敲锣打鼓,欢呼畅饮。这就是关于明代清明节“厚人薄鬼”的描写。

到了清代,又出现一幅仿《清明上河图》的佳作。公元1736年,乾隆皇帝专门组织清宫画院临摹《清明上河图》,由陈枚等五位宫廷画家创作完成,专家将这个版本称为“清院本”,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院版本更是反映出清代清明节风俗习惯的丰富多彩,几乎涵盖了清代大部分的民俗活动。描绘了人们观看戏剧,杂耍表演,举行摔跤等各类民俗活动的画面。反映出清代清明节时各地举行活动的情景。

历代《清明上河图》中,都有放风筝的情节,清院本中,描绘得*为生动。画面上,几个家长正带着孩子在河边放风筝,蝴蝶形的风筝,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据专家介绍说,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要将所有的灾病写在风筝上,待风筝高飞之际,剪断风筝线,当风筝随风飘逝之时,也象征着所有的灾病都随风筝一一消逝。

荡秋千,也是中国历代《清明上河图》中都表现的清明风俗。在清院本画上,一座大宅院里,一位女子正荡着秋千,旁边的女子在园中赏花,让人感到春意盎然。古人认为,秋天有荡去疾病的作用,民间称为“摆疥”,那时,朝廷规定,每年清明这*,紫禁城里的坤宁宫和皇后的院子都要安一座秋千,供皇后妃子们使用。所以,清明节又叫“秋千节”。从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荡秋千也是民间民间百姓清明节的一项活动。

《清明上河图》宏大的场面以及写实的手法,深受中国历代画家们的喜爱,人们一直都在临摹它,欣赏它。不论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还是历代仿本都反映出“清明盛世,天下祥和”的主题风格。这些作品反映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在清明节祭祖,踏青出游,举行民俗活动的生动画面。

正是由于众多名家的临摹,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变化,以及清明节风俗的演变。

成都:清明“放水” 传统庆典

清明节是*性的重大节日。“清明节各地有各地的习俗,例如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但多是北方的习俗,四川关于清明的习俗有吃清明粑、踏青、扫墓等。”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说。

有意思的是,成都市博物馆曾复原过一幅“成都版清明上河图”。这幅“图”,由成都市博物馆整箱套取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中宋代街道遗址,与宋代街坊半景画、微缩模型并列展示而成。江南馆街街坊遗址位于成都IFS古迹广场下面,是片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的唐宋时期遗址。这片遗迹公布于世之后,曾在2008年被评为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江南馆街街坊遗址上,出土了唐、宋时期大小排水渠、铺砖面路、泥土支路、房址,明、清时期道路、房址、井。“两宋时期,成都坊市间商贸繁盛,每一个月都会固定举行不同商品种类的集市,包括花市、药市、蚕市等。每年三月的蚕市就举办在现大慈寺附近的砖砌街道上。”成都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小红介绍,“成都蚕市*为繁盛的时期当为宋代,蚕市的活动有纪念、贸易、娱乐等多项。”此外,蚕市的时间非常接近清明时节。“很多宋代文献都记载了宋代清明节的活动,成都的清明习俗跟其他地方有类似的地方,主要包括踏青,植树,放风筝,采清明菜做清明粑,培坟等等。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清明习俗,还有都江堰放水节。”

清明放水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都江堰市的民间习俗。历史上,每年农历的清明节在都江堰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预祝当年农业丰收,这是川西平原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

届时,地方官员要亲自主持放水仪式,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古时候,外地的人们会提前很多时间出发去参加都江堰放水节。因为交通不便,不像现代人可以坐车,得坐轿子走,很辛苦的。”王小红说。



 上一条              下一条
 
主办单位:乐山天地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Copyright©2015 All Rights Reserve
技术支持:大浪科技蜀ICP备12005574号-1